垂体前叶机能减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鼻蝶垂体瘤术后为什么要保持大便通畅 [复制链接]

1#

垂体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颅内颅底良性肿瘤,一般确诊后都需要治疗干预。除了部分泌乳素腺瘤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肿瘤外,大多数垂体瘤需要手术治疗。除了少数巨大复杂垂体瘤外,绝大多数垂体瘤都可以通过经鼻蝶手术完成切除,创伤小、恢复快;经鼻蝶手术是目前垂体瘤外科治疗的标准术式。

垂体瘤的外科治疗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垂体瘤作为一种颅内颅底肿瘤,为什么会选择经鼻蝶手术呢?这就要从垂体瘤所在的解剖位置说起。我们鼻腔的后上部有个窦腔,叫做“蝶窦”,是鼻窦的一部分。蝶窦的上方、后方都是颅底骨,这层骨头把颅腔和鼻腔分隔开来。而蝶窦后上方的颅腔内有个窝,叫做“垂体窝”,这就是正常垂体在颅内的“家”;而垂体瘤“鸠占鹊巢”也生长在垂体窝内。垂体窝位于颅腔的最底部,它和蝶窦可以说是“楼上楼下”的关系,非常亲密。显然,对于垂体瘤手术来说,“鼻腔-蝶窦到垂体窝”这条路比“开颅-扒开脑叶到垂体窝”这条路要方便的多,损伤也小得多。正因为经鼻蝶手术的这种巨大优势,使其在多年的发展中成为垂体瘤的标准手术方式,并不断发扬光大。而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个问题,就跟这种独特的手术方式有关。

在经鼻蝶手术的过程中,垂体窝底部的硬脑膜,也就是“楼上家的地毯”,会被切开,这样才能进到“楼上家里”把垂体瘤切除。我们的颅腔里、脑组织周边有“水”泡着,这种水叫做“脑脊液”。多数情况下,由于垂体瘤头顶着一层叫做“鞍膈”的“雨衣”,术中多数不会出现漏水的情况。但有些垂体瘤实在太大了,把“雨衣”撑的太薄了,手术过程中“雨衣”就可能破了而漏水,我们叫做“脑脊液漏”。由于鞍膈这层“雨衣”都比较菲薄,即使术中没有“漏水”,通常我们在术中也会对它进行加固,避免术后漏水;而对于术中“漏水”的情况,会做超强加固的颅底重建,以保证术后不会出现脑脊液漏。

脑脊液漏是脑脊液漏的鼻腔,所以又叫“脑脊液鼻漏”,他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垂体窝和蝶窦沟通,也就是“楼上楼下通了”。这时,鼻腔的细菌就极有可能逆行跑到“楼上”的垂体窝,进而播散的整个颅腔,导致颅内感染,危害很大。

由于经鼻蝶手术后早期的颅底重建组织需要时间生长、粘连,因此要保证“楼上”的颅腔内压力不要太高,防止颅底愈合不良、“水漏的楼下”。而剧烈的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都会导致胸腹腔内压力增高,会传导至颅内导致颅内压力瞬时升高,影响颅底重建组织的愈合。

因此,经鼻蝶垂体瘤手术后,医生都会要求患者保暖、避免感冒,减少咳嗽、打喷嚏的风险;同时会给患者开具口服通便药物,嘱咐患者定期排便,防止便秘。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少“漏水”风险,让患者术后的恢复更顺利、更安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