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札记之一解析了庖丁解牛过程中的“游刃有余”状态以及和养生的关系,觉得意犹未尽,现再借此联想发挥若干。“游刃有余”是高手的境界,不用使出吃奶的劲就把事办了,谁不想?但要达此境界不容易,它是不断积累不断领悟后的能力体现。庖丁就是在长期解牛的实践中练就了“以无厚入无间”的用刀技巧,从而“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因此要达此境界,最常规的路径是以个体提高应对处理事物的能力来实现“游刃有余”。韩信也是“游刃有余”的高手。他认为以刘邦的水平,最多只能指挥十万士卒,而他自己则越多越好,上不封顶,少了不过瘾。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也,靠的是对大兵团作战极强的驾驭能力。赤壁大战中的周郎更是把“游刃有余”发挥到极致。那么至关重要性命攸关的大战,他居然在说笑闲谈间就把曹操的水*战船烧了。东坡诗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赞的就是周郎的潇洒从容。唐代草书大师张旭,用毛笔写字已不足以表现他的能耐,以自己的头发为笔也一样能写出漂亮的书法:“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那么养生走这条路径可否?有的人可,有的人未必可。如青春年少之人,血气旺盛,筋骨健壮,可接受各类挑战以突破自我淬炼自我,不断增加身心的承受能力。但有的人由于各种局限,能力的提升已是勉为其难力不从心。例如老年群体,已入人生的秋冬,体力体能体质已在下降通道中缓缓退变:体钙在逐步流失中,关节在退行改变中,血管在硬化趋势中,代谢能力在弱化下降中……。你硬要他提高能力就是难为他了。那怎么办,就不能“游刃有余”了?办法是有的,换一种路径走。前进不了提高不了,就回撤一步退缩一步,不行再撤一步再退一步,用降低处理应对事物的目标的强度和难度来达到相对的“游刃有余”。譬如斤的杠铃举不动,有的人不断训练,最后能举斤,再举斤时就游刃有余了。有的人放弃斤,改举90斤,还有点勉强,再降至80斤,或许就轻松胜任“游刃有余”了。两千多年前,古人就观察到人的生命力由盛而衰的变化,以男性来说,《*帝内经》是这样形象描述了变化的曲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则齿发去,形体皆极”。也就是从40岁开始,男性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64岁,就非常衰老了。至于女性,书中也有描述,演变过程和男性大体一致。当然,现代由于条件的改善,医疗的进步,衰老的阶段在后移,对“老年”的年龄界定也在后移,六十不算老年,七十未必古稀,但衰老的过程是一样的,不可逆转的。但是,衰老的过程可以延缓,生存质量可以改善,用的还是回撤和退缩的路子。对于老年人来说:不登山少爬楼,给膝关节减负,确保我们的两腿能够长期在平地上“游刃有余”地行走;不运动不行,运动多了更不行,选择的幅度很小,尺度要自己摸索着找。总体原则是让身体胜任愉快,能“游刃有余”地承受;低油低盐低糖低嘌呤。进入老年期的身体代谢能力,少量的“废物杂物”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排放,多了排不完,就会留在体内兴风作浪;吃个七分饱,偶尔饿一餐也不是不可以,渐趋下降的消化系统能“游刃有余”消化吸收少而精的食物,多了就要怠工;睡不好不硬扛,吃片“安定”也无妨。有足够的睡眠,就能让身体从白天的忙碌中静下来闲下来,有时间来“游刃有余”地修复再生受损的细胞;不要看到有的老者瑜伽功夫了得,全身关节能屈能伸,像麻花一样扭曲盘绕,你就跃跃欲试;不要看到90岁的老布什,还能空中跳伞,你才70岁,就去玩蹦迪,从高处一跃而下;不要看的有七八十岁的老翁老妇还能马拉松,你就试着万米长跑;不要看到有的人每天一顿红烧肉,半斤二锅头,一样长命百岁,你就可以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不要看到易中天70多了,还在撰写《中华史》千万字级别的大部头,你也给自己制定个宏大的目标。这些都是个案,属于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他们行,你做就未必行。不要忽略大样本的统计数据,不要忘记概率。以上所举各项其实不难,想明白了,做到并不难。真正重要的也是较难的是养心养性!古今中外对情绪对人健康的影响是有明确结论的。中医有“七情”之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而一旦七情过激失控就会导致疾病。《*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暴喜伤阳,暴怒伤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现代医学对精神因素致病有更为充分的认识和科学的解读:当任何恶劣情绪的刺激超过一定限度时,就有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茶酚胺释放增多,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体内神经对所支配的器官的调节障碍,出现一系列的机体变化和功能失调及代谢的改变,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和其他方面异常现象的发生。作为老人更要明白,由于身体各方面机能的衰减退变,对外界较大刺激的承受应对能力已大不如中青年阶段,此时还不注意养心养性,由着性子来,不能掌控情绪对身体的损耗更大。因此,老人的养心养性,管控情绪甚至比形体和饮食养生更为重要。如何管控?还是要撤还是要退,即对外界事件予以低强度的反应,可保身体波澜不惊,处于“游刃有余”状态。在老庄看来,为了得道为了不受外界的干扰,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强度越低越好,最好是无动于衷。庄子认为“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最好的状态,即内心完全与世俗外部阻绝,外界任何波动不会激起内心的任何涟漪。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静为躁君”也是主张内心要清空宁静,不要骚动。但是,这几乎是做不到的,老庄也未必做到。庄子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口气中就有愤怒。不过,降低对不良刺激的反应程度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适度淡漠。对于外界不良的刺激,可适度的愚钝,适度的麻木。不反应或至少不作过激反应,不往心里去或少往心里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不是淡漠,“事也关己高高挂起”才是真正的淡漠。“心如止水”做不到,那么最多“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有点细碎的波纹涟漪就可以了。保持情绪稳定,内心波动频率平缓,这样身心放松,泰然自若,自然于养生有益。逢不开心的人和事必有强烈反应,愤愤不平,睚眦必报,就会常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全身能量总动员,则消耗甚大。上年纪的人,能量储备越来越少,入不敷出,必须省着用,动辄处于“战时状态”,总有崩溃之时。“淡漠”在现代汉语中,是中性而略偏消极,但在古代,是很高级的形容词,是先哲们追求的涵养心性的至高境界。道家文子在《文子》曰:“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略改动一下,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庄子的《应帝王》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大致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心境要平淡宁静,“淡漠”了,外界的干扰消除了,就悠游自在了,就能和广漠无边的自然之气融合一体了。适度糊涂。郑板桥道:“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说的是要糊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自诩聪明,一贯明察秋毫、眼里容不得砂子的人。但是,上了年纪了,眼睛老花了,小字看不清了,那就不看了,不要非得“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不要将聪明进行到底了。糊涂一点,身心就平衡舒适一点。总是聪明老是聪明,天天绷着劲,烦恼断不会少。不仅要“难得糊涂”,还要经常糊涂。能从揣着明白装糊涂,修炼成揣着糊涂是明白为最好。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糊涂自有糊涂福。选择性遗忘。对烦心事不快的事要会忘却。上年纪的人,闲来无事常好思考总结一生,还特爱将过往的失误反复咀嚼,纠结成团,这无异于是对自己的折磨,诚心和自己过不去。所谓“肠子悔青了”用现代医学解释,就是精神的紧张导致肠道供血不足的症状,持续悔恨下去,就会肠梗阻肠套结,那就是大麻烦了。所以不要总是不忘“走麦城”的失败经历,不妨常回忆“过五关斩六将”时的得意,觉得自己也有很牛很高光的时刻。于是,全身气血就会畅通起来,肠道也很舒展,很乖顺地在肚子里待着。对当下的不愉快的事,也应作如是处理。庄子说:“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宠符》)就是说人们不忘所应当忘记的东西,而忘记了所不应当忘记的东西,这就叫做真正的遗忘。所以为养生计,有些要忘,有些要记。凡此种种都是降低反应强度的方法。强度低了,身心负荷就比较轻微,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处理,也就是养生状态了。如果说,以个体提高应对处理事物的能力来实现“游刃有余”,走的是不可企及—突破—游刃有余的路径,是不断地突破不断地超越,是有赖于提升强化自我达到自由境地。那么,用降低处理应对事物的目标的强度和难度来达到“游刃有余”,走的是不可企及—回撤—游刃有余的路径。是主动退避三舍获得腾挪回旋的空间,是根据身心既定的状况定制与外界事物大致平衡匹配的方略。电视剧《潜伏》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老子曰:“大智若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当然,少壮者处于处于上升期,可走第一种路径。年长之人则宜选第二种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游刃有余”均为可望也可及也。
年9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