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症与侏儒症并非同一概念,尽管两者都涉及身材矮小,但本质上有显著差异。许多人误以为身材矮小就是侏儒症,然而这并不准确。实际上,身材矮小可能仅是一种现象,而非病症。因此,正确区分矮小症与侏儒症至关重要,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在深入探讨两者的区别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侏儒与矮小的确切含义。
什么是侏儒症?侏儒症,也被称为矮小症,是由于青春期前垂体前叶生长激素缺乏所导致的生长发育障碍。其典型症状包括: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内,生长速度逐渐放缓,导致身材矮小且匀称,成年后的体态仍像孩子一样,皮下脂肪较多而肌肉不发达。此外,骨骼成熟延迟,骨龄小于实际年龄,而智力则与年龄相当。
那么,什么是身材矮小呢?矮小症是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的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2SD,标准线称为SD),并且每年的生长速度低于5厘米。以下情况可能提示儿童生长缓慢:在3岁之前,生长速度小于7厘米/年;3岁至青春期阶段,生长速度小于5厘米/年;进入青春期后,生长速度小于6厘米/年。
矮小症与侏儒症的异同矮小症,主要受生理因素影响,通常并非病理性原因导致,其与遗传因素紧密相关。随着年龄增长,患者有望达到成年人的身高标准。而侏儒症则常伴随特定的病理因素,如软骨发育不良,它与生长激素的缺乏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紧密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矮小症的概念更为广泛,它不仅涵盖侏儒症,还包括其他多种因素引发的矮小情况,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发的矮小,以及由染色体异常和慢性单纯性疾病等导致的身材矮小。因此,矮小症本质上只是一种症状,即身高未达到预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