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上发表了《跨越疫情,心理重塑》的演讲。他指出,疫情不仅对人的身体,也对人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需要整理心情,疗愈创伤,建立积极心态,直面困难,迎接希望。以下为演讲主要内容。
『疫情的心理影响有多大』
最近,全国各地正经受着一场新冠病毒的侵袭,很多人“阳”了,身体出现各种不适。但是,可能大家没有意识到,持续3年的疫情也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而且是长久的、深层的。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进行了很多研究,发现疫情时代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磨难、逆境以及不确定性,长期承受的心理压力让人感到焦虑、恐惧、烦恼、杂乱、无助,甚至抑郁。
我们与新华社合作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查,一次是年11月,对中国30万大、中、小学生开展心理调查,另一次是年初对5个大城市的普通老百姓进行社会心理调查。
结果发现,疫情对人们的心理伤害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尤其是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更是让我们感到揪心。一些孩子出现了“四无”现象:第一,学习无动力。如果老师、家长不逼着的话,他们几乎没有一点学习兴趣。第二,对真实世界无兴趣。他们完全沉迷于游戏和各种社交媒体。第三,社交无能力。因为他们把大量时间、精力放在网上,所以造成社交能力的缺失,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第四,也是最严重的一点,对生命价值无感受。他们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整天浑浑噩噩地生活。
在百度上搜索与疫情相关的词语,我们会发现,其中负面情绪词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如抑郁、焦虑、恐惧、抱怨、歉意等。如果不纠正这些心理问题,那么疫情过后,大家的身体虽然康复了,但可能还会长期生活在新冠病毒的阴影之下。
『应该怎样看待负面情绪』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呢?
首先,要承认负面情绪的产生有着必然性和必要性。
人类在千万年的进化历史中遭遇过无数次像新冠病毒这样的灾害,在与灾难斗争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应激反应。所谓应激反应,就是当人在遇到挫折、磨难时,身体有3个重要的器官——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使人产生紧张、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
其实,负面情绪也是有价值的。愤怒能让人保护自己和家人;焦虑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