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去神秘化以往我们认定人类的独特性时常常会提及独有的情感性因素,甚至上升到“爱”的层面,不仅是长久以来应对外界无生命体和动植物的有力杀手锏,而且在当下更是具有了新的任务使命,那就是应对智能机器人对人类主体地位发起的进攻。
但如今随着生物医学和神经科学对“情感/爱”这一维度的重新认知和解释,人类数千年来对主体进行维持和保护的这一围墙在动物和机器人逐渐智能化的攻击下越发显得摇摇欲坠。
哪怕是意识到人类可能进入后人类时代的弗朗西斯·福山,对于人类的主体情感仍然秉持传统态度,认为人类的生存动力、生活意义和发展目标乃至人类物种的独特之处均在于情感。但由于信息科学的发展,智能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类情感甚至发展出自己的情感并非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件。
除了基因这一根本的生物信息之外,激素作为人体内不可缺少的信息传递分子,不仅从生理层面关系着人类的生长发育,而且很多被归属到“情感”领域的行为其实也是背后的激素在发挥作用。
比如人类从未停止探寻与追求的爱情,是缘分与美好的象征,但背后的爱情激素——催产素却是爱情小船的实际掌舵者。
经研究表明,催产素是由下丘脑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产生,一部分经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外周组织,另一部分则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生理、心理及行为活动。
催产素调节着女性的母性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相较于父亲,母亲天然与婴儿联系更亲密、更容易有喂养、抚摸、洗澡等互动行为,以及收养家庭的儿童很难建立紧密关系的生理基础。
催产素不仅催生着母爱,而且能够放大人类的愉悦感觉以此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比如在人们拥抱、接吻或其他社交活动时。
在恋爱初期的情侣双方体内的催产素水平较高,大致持续六个月的时间,这便是惯常所说的“热恋期”,之后的回归平淡并不都是喜新厌旧,客观上催产素水平下降也是重要原因。
男女在发生性关系时大脑都会分泌催产素,但通常女性的催产素水平要高于男性,这也是女性在性关系之后更容易深陷这段感情的原因之一。
以上并不是为部分男性的始乱终弃和花心找借口,而是说明人类的很多社会现象甚至感情谜团都是身体的生理因素在作祟。
单一个激素便在如此深的程度上解构了人类的母爱、爱情、忠贞等情感,那所谓的人类情感便不再具备独特之处。
我们当今早已承认了动物的生命权,但是人们目前对于动物的一系列看法与行为的一个大前提便是动物的生命价值并不如人类,动物的情感无法与人类情感相提并论。
尤其是最年来在网络上争吵得不可开交的宠物狗伤人话题,物和物是好比较的,但是狗的安危跟人的安全谁大谁小呢?在这应该采取一般人标准还是特殊人的特殊标准呢?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生活千姿百态、新奇观念的层出不穷,有的人可能真诚地认为,狗不仅是宠物更是陪伴的家人,不能将其视为普通的动物,但是法律显然并不会这样判定。
法律作为维护人类社会秩序的产物,倡导的价值观必然更倾向于维护人。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动物实验便是极有力的补充例证。如若动物也具有了人类同等的情感程度,那动物是否就可以站在与人类平等的地位了呢?
相应,人类的独特性是否仍由其情感价值来衡量?蒲松龄曾说“彼虽异物,情亦犹人。”情感不是抽象的,而是在与日常生活、现实世界的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的具体存在。
随着人们与动物的接触与交流,野性十足的狼可以被驯化为忠诚的狗,看家护院的狗可以转变为温顺的宠物陪伴,并且近年来宠物的智能表现,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网络上一系列令人忍俊不禁、爱心泛滥的萌宠视频便从侧面证实了这件事情。
在科幻作品中,丰富的情感更是动物能够挑战人类地位的有力武器。例如《猩球崛起》中猩猩凯撒主动撮合博士和护士卡罗琳,表明其已经能够意识到爱情的存在,哪怕是人类隐含的情愫。
凯撒面对病中妻子泛红的眼眶和眼里的泪水,难道还能说他们的关系只是原始动物的临时交配组合吗?同时感情也不局限于同物种,如《水形物语》中凄美的人鱼之恋,鱼人是孤独的,女主艾丽莎亦然,他们能够跨越物种去相互理解、交融和相爱。
《正义使者》中布雷克虽然不能全然理解自己为什么继续滞留在这个星球,为什么向来理智的她无故打乱自己的行动顺序,但她的行为却不受控制地因为斯凡登而做出改变,不只是一个女人对男人的爱恋,更体现出后人类与人类无法斩断的牵绊。
无论是对于动物还是智能机器人来说,情感都和人类一样,是在生活世界的接触和实践中获取的。以上是现实生理层面对于情感的逐一瓦解,在电子信息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里感情更是遭到全方位的打击。
影片《她》中男主西奥多在与人工智能系统化身萨曼莎交流过程中逐渐沉沦,陷入对她的爱恋之中,但殊不知萨曼莎作为一个无肉体的电脑操作系统,在和他进行所谓的“灵魂沟通”之际同时保持着两千多段与其他人的关系。
讲述宅男爱上电脑的相似题材的作品很多,但为什么《她》却可以成为经典之作呢?其原因就在于导演对人类孤独本性和情感渴求的把控。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为生计奔波,每个人都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换上不同的社交面具,因此成年人的沟通成本是很高的,虽然大家都拥有热烈的表现欲和倾诉欲,都希望拥有一段完美的亲密关系,但却鲜有人愿意做你的观众和倾听者,而且因为个体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有时候反而越沟通分歧越大。
不过智能系统就不一样了,他们会根据你的兴趣喜好,根据你对会话的反应做出及时的调整,不论你是知识渊博、饱腹经纶的哲学家,还是精通天体运转规律的物理学家,它都能从庞大的数据库调取相应的知识和你沟通,永远能和你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永远保持你喜欢的说话风格、永远对你拥有耐心和包容。
终有一天虚拟人也能够理解人类的爱情、亲情等复杂感情,比如《黑客帝国》里面丈夫是负责发电厂回收站运作的系统管理程序与交互软件系统的开发程序的妻子相爱并且有了可爱的女儿,但是因为母体内生活的每一个程序都要有一个目的,如果没有,就会被删除,因此为了解救女儿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解救办法。
此时程序不只是知道人类情感中的父爱这一单词,更重要的是理解了这个单词其中的含义。哪怕是将目光收回到现实生活,这种趋势也是愈演愈烈,近年来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自己,自己对身边至爱之人的了解甚至远比不上一个手机、一个软件。
更甚者在年11月,一日本男子选择和虚拟人气歌手“初音未来”结为夫妻,甚至举办了专门的婚礼去宣告、庆祝他们的结合。至此,人们歌颂的爱情沦为笑话,原本通过一对一关系来确证自我的可能性也不复存在。
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内分泌学等一系列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活动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隐喻性和神秘化,一旦电脑掌握了这种规律便能轻松从物体的机械层面跳跃到拥有意识的生命层面,甚至发展出自己的独特个性,此时是否被称为人已经不重要了。
人类的精神护城河不复存在,说明了智能机器人能够复制甚至取代人类的可能性。而且人类拥有的、能够做到的,哪怕是爱与情感,智能机器人也可以,但是机器人却没有人类本性中难以根除的狭隘与自私,正如《人工智能》中机器人孩童大卫比人更像人,或者如《正义使者》中对于人类兵员对俘虏施展暴行的指控。
机器人艾斯克大概率会按照任务的要求将俘虏一击致命,却不会像人类那样对受俘者进行无谓的取乐和羞辱,尽显人性的卑劣。
本是作为人类的镜像化呈现,却更多地反映出人性的不堪,此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所谓的主体范式还有其存在和讨论的价值所在吗?还会像原来那样继续认同主体自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