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鞠躬院士办公室见到他时
89岁的他正在电脑上仔细看一张图片
他热情地招呼记者:
“欢迎你也看看,这可是我最珍惜的礼物。”
这是一张许多图书封面合在一起的照片
这些书都是巴金先生的文学作品
在每一本图书封面上都写着“赠鞠躬”
出身书香门第成长于高规格的文化沙龙
鞠躬院士的父亲和巴金是好友。鞠躬院士微笑着回忆:“我临出生的那段时间,巴金叔叔正好来我们家暂住。医院,我出生后第一个看见我的是母亲,第二个看见我的就是他。”
鞠躬院士告诉记者:“巴金叔叔下楼时,常常边走边背诵正在看的书。有一次我听见他照例在背诵着,但我分辨不出是什么语言,就问他背的是什么书,他说是但丁的神曲。当时,我家就像‘孤岛(上海)’上唯一的一个文化沙龙,我坐在一边听他们谈论。巴金叔叔的朋友很多,我能想起的有郑振铎、靳以、陆蠡、曹禺、钱钟书和杨绛等。”
鞠躬出身书香门第,他的舅公是胡适先生。在这样高规格的家庭文化熏陶中,鞠躬院士懂得多国语言,尤其精通英文,他的很多医学笔记都是用外文来记录的。他尤其爱听古典音乐,直到今日,喝咖啡、听古典乐依然是他闲暇时最爱的享受。
鞠躬院士祖籍安徽绩溪,年出生于上海,我国现代神经解剖学奠基人,现任空军军医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提出的“脑下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学说,打破了半个世纪的定论,首创的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开创了国际先河。
“磨破了屁股,脑袋里长了知识”
鞠躬这个名字很特别,其中的含义令人深思,他笑眯眯地讲述了这个起名字的过程:“我祖父姓周,安徽绩溪人,是位茶叶商;我父亲当然也姓周,但因为深感中国历来氏族观念太强,经常有氏族间的恩怨世代相传以致械斗不断。因此,我父亲给自己起名索非,废弃了姓。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取名索非,直到许多年后才悟出来‘索非’和‘求是’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不索非何以求是?’父亲给我起名鞠躬,大概是希望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只是一个没有姓的名字,待到我生儿育女后要报户口时就成问题了。他们姓什么?如果不姓鞠,那他们是谁生的?难道是领养的?不得已,我的儿孙一律姓鞠了,好在百家姓中有‘鞠’姓。”鞠躬院士说。
鞠躬院士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同年被选派中国协和医学院(现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高级师资班接受培训,年起任教于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当时的西安很艰苦,这让出生成长在上海的他难以想象。但他说:“我性格乐观,来了就来了。”他被分配到解剖教研室,因为那里有他喜爱的神经解剖学,他一有空就泡图书馆,坐硬板凳、泡图书馆,泡得坐骨结节下的皮都磨破了。他说:“值!磨破了屁股,脑袋里长了知识。”经过10年苦读,他终于可以做独立研究了,他和团队的“听觉束路追踪研究”震动了当时的医学界。然而,紧接着的特殊年代,他又连番遭遇阻挠,医学研究工作不得不中断。直到年,他56岁时才有了转机。忆起往事,鞠躬院士说:“做人要诚实,我当时只填了对自己不利的家庭关系,有利的都不提,虽然比较倒霉,但我一点也不后悔。”
从繁华大都市上海到西部城市,鞠躬的生活水准直线下降,不过他却在这里发现了巨大的宝库,学校的图书馆成了他的精神乐园。此后,鞠躬除了教书,其他的时间都扎在了这里。完成了国内首例神经束路追踪研究后,鞠躬又提出了“脑下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学说,打破了垂体前叶不受神经直接调节的半个世纪的定论。这一成果,让鞠躬在国际上享有了极高的声望。
“科学家的生命在于更上一层楼的追求”
年,鞠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因为我当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后,有些同事就说,老鞠你到头了,这就是最高荣誉了。但我想不对,我不能停在这里,要一辈子往上走的。”鞠躬院士说。
60年前,鞠躬院士曾经说过一句话,“Eachdayastepnearertomygrave。”意思是“活一天少一天”。同事们问他为什么这么悲观,鞠躬院士其实很乐观,他说每过去一天少一天,难道不该珍惜每一天吗?
谈起自己一生的事业,鞠躬院士说,脊髓损伤是战场和军事训练中常见多发伤,轻者运动受限、重者瘫痪,历来是各国军事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课题。他的研究方向,就是要攻克这一难题。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鞠躬院士大胆创新,率先提出了“硬膜外减压治疗法”。这一治疗方案一经发表,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