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钓鱼小药的研究方向逐渐向激素转变,因为激素对鱼作用快速、直接、持久、广泛,非常适用于钓鱼,深受广大钓友的推崇。下面我们就谈谈鱼类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的机制以及鱼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对钓鱼的影响。
鱼类激素一鱼类激素的概念
鱼类体内有许多特异化的腺体和细胞,它们能够分泌多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循环。这些化学物质经血流转运到身体的特定器官、组织和细胞而发挥作用,产生效应。而它们释放的化学物质称为“激素”。激素作用的特定部位称为“靶”,包括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胞。整个模式是一个动态过程:①器官分泌激素;②激素进入血液后与蛋白质结合、变化和转运;③激素随血液到达靶器官或靶细胞后产生生理效应。
鱼类激素二鱼类激素的分类
鱼类激素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两类:
1.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这类激素种类很多,主要分布在下丘脑、垂体前叶和消化道等处;
2.甾体激素(也称类固醇激素),这类激素的分子结构都以环戊烷多氢菲为核心,如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多巴盐饥饿激素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等,可口服吸收;
多巴盐饥饿激素三鱼类激素的作用特点
特异性、放大作用、快速、精准、持久、广泛、相关性、节律性。
激素的作用特点四鱼类激素合成与分泌的机制
1.由激素的结构基因通过转录与翻译形成;
2.通过细胞内存在的酶系催化合成。
一般认为,蛋白质、肽类激素的分泌是通过胞吐作用,而类固醇激素是通过简单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近年来有关类固醇激素的研究发现,某些类固醇激素也可通过颗粒性的胞吐作用进行的。类固醇激素分泌进入血液后,即与血液中的类固醇结合球蛋白结合,然后在血液中运输,类固醇激素又可释放为各种鱼类信息素。例如,实锤小药被应用鱼钓回锅鱼,是因为其中含有鱼类安全信息的类固醇物质。
激素合成和分泌的机制五鱼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鱼类激素发挥生理作用是与靶部位的高分子蛋白受体结合。多肽激素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小分子类固醇激素能通过细胞膜与细胞质中受体结合,受体与激素高度亲和力保证了存在于细胞外空间的低浓度激素分子能与受体充分结合而引起靶细胞的反应。激素与受体结合后,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一旦受体被激素分子结合激活,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随之产生。比如,鱼受到饥饿激素刺激,就会开始疯狂进食;受到摄食信息素(类固醇类激素)的刺激,就会快速找到食物,受到安全信息素的刺激就会快速集结。所以,鱼类激素在垂钓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鱼类激素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