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脑部,有一个叫做垂体的部位,它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素、催产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等。医院内分泌科的王瑶大夫就是这样一位整天与垂体打交道的人,用王瑶的说法:这是奇妙的科学旅行,医生用探索的眼光,积累治疗的技术,进而解决人体中与垂体分泌有关的问题。
在医院内分泌科,我们见到了王瑶老师。她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形象地比喻——如果说大脑是我们身体的司令部,下丘脑-垂体便是内分泌系统的中枢。目前已知它分泌激素十余种,调节着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等其他腺体,也是连接我们的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的器官。人一生的生长发育,饮食男女,水电平衡,生产衰老,应激适应无不在它的精密调控之下。激素分泌过多、过少,激素间比例失调,节律失常,都会造成疾病。比较熟知的疾病如生长激素增多所致的巨人症,皮质激素增多所致皮质醇增多症,生长激素减少所致的侏儒症等。在内分泌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最可体会到人体精妙的调节和稳态的重要。比如生活中出现的身材矮小现象,其中有一部分是需要进行内分泌调节干预的。王瑶老师说,这还要从垂体说起。小小的垂体位于脑底部的中央位置,在蝶骨中的蝶鞍内,它的上方有视神经经过,两侧被海绵静脉窦所包围。整个垂体大小约1.3×0.9×0.6cm,质量约0.6g。垂体会分泌一些激素,这些激素对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有重要作用。负责人生长的激素被称为生长激素,它的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骨骼生长。孩子矮小,很可能是垂体分泌出了问题,需要查明原因后进行干预。
所以,当孩子出现了矮小的现状,家长们不要抱着“二十三蹿一蹿,二十五长一长”的想法,因而耽误了孩子的治疗。根据医学标准,矮小症是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每年生长速度低于5cm。引起矮小的病因很多,如生长激素缺乏症、小于胎龄儿、甲状腺功能低下、体质性青春期延迟、家族性矮小、染色体病(如特纳综合征)以及一些骨骼疾病等。现在医院内分泌科专门设置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专病门诊,让矮小症患者可以得到治疗。
从内分泌的角度来看,高和矮可能是疾病,更多的可能是正常变异。当然在追求“高富帅”的时代,因为太高就诊的比较少,认为自己矮小的比较多。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是激素调节身体健康平衡的总开关,控制多种对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有重要作用激素的分泌。人在40岁后,脑垂体萎缩,迅速衰老。现在一些激素已经被人类了解并掌握,还有一些没有被发现。激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有着严格的比例,由人体自行调节。与垂体打交道,王瑶最深的体会是:我们要相信医学。医学进步,可以给患者带来福音。讲起人体内分泌的那些事,王瑶老师特别有信心。以前大家不了解内分泌,现在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内分泌解释清楚,找到病根儿,对症治疗。让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科里一位有10年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其实,该患者6年前就在医院就诊,当时建议他检查一下内分泌,却被拒绝了。4年后,这位患者控制血压的药物用了3种,仍效果不佳;同时伴有低血钾,心脑血管受损。患者再次来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时,和很多人一样,对高血压不太了解,认为控制血压只用降压药就好。其实,这位患者患的是肾上腺结节,处理了结节,血压自然降下来了。可惜由于未能及时认识到隐藏在高血压背后的内分泌问题,身体部分器官已经受损。最后王瑶老师向我们介绍,尽管下丘脑-垂体的疾病在人群中不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但我们也可在常见的病症中发现它们。比如糖尿病是常见病,但是皮质醇增多、生长激素增多都可引起血糖增高,如果没有找到病因,单纯治疗糖尿病可能效果很差。王瑶老师记得,有次去外地义诊,一位患者曾试用多种降糖药效果均不佳。不过,从体貌上,王瑶老师怀疑其为肢端肥大症,后来证实确实是垂体生长激素瘤,治疗后,不用药物血糖也降到接近正常。再比如高泌乳素血症、泌乳素瘤,也是比较常见的就诊原因,表现为女性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泌乳、不孕,男性性功能下降。大多数患者药物治疗就可取得满意疗效,通过治疗使因此不孕的女性月经恢复,有了梦寐以求的孩子。内分泌肿瘤的特点是良性为多,很多可以通过抑制激素分泌或受体的作用达到激素正常,肿瘤缩小甚至消失。现在王瑶老师除了解决内分泌的常见病,垂体和腺体是其主要方研究向,她的三人团队正在为垂体、肾上腺肿瘤的规范治疗摸索适合中国患者的路径。
人物档案:王瑶主任医师
从事内分泌代谢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对内分泌代谢系统的常见病、危重症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有较扎实的基础及较丰富的经验,特别以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为专长。发表学术论著十余篇。
我要挑战,赢话费!
有奖读片:回复参与最新活动
病例讨论:回复查看最新病例
投稿:发送至邮箱
qq.前牙反合多由于不良哺乳姿势,乳前牙滞留或早失,上恒切牙先天性缺失,不良习惯、乳尖牙磨耗不足,全身性疾病以及遗传性下颌前突所致。
因程度不同可表现为前牙反合,磨牙为中性合,严重病例则前牙反合、后牙近中合及下颌前突同时存在。
前牙反合的成因
1.不良口腔习惯导致前牙反合的形成
(1)不良的哺乳姿势,如不适当的吊奶瓶喂奶,下颌需向前用力吸吮,可引起前牙反。
(2)咬上唇或下颌前伸不良习惯,可导致前牙反及下颌前突。
2.替牙期局部障碍也会产生前牙反合
(1)乳牙滞留或早失,可造成个别前牙反。
(2)上乳磨牙早失,上恒前牙后移,可形成前牙反。
(3)乳尖牙磨耗不足,高出牙弓的假性下颌前突。
(4)上恒切牙先天缺失,如常见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可引起上颌前部发育不足,形成前牙反。
3.疾病致前牙反合
(1)由于腭扁桃体或舌扁桃体的慢性炎症而刺激下颌前伸,久而久之,可导致前牙反并下颌前突。
(2)唇腭裂术后患者常常出现上颌发育不足,易造成前牙反,下颌相对表现前突。
(3)佝偻病患者,其钙、磷代谢障碍及面颌肌肉异常动力,常可导致较严重的下颌前突或前牙开畸形。
(4)内分泌疾患,如脑下垂体前叶机能亢进,可引起下颌前突畸形。
4.遗传性前虐待反合并下颌前穿突,具有明显的家族背景,且下颌骨及颜面畸形异常显着。
前牙反合的治疗
1.牙源性
多由于牙齿萌出或替换过程中的局部障碍所至,常表现为单纯的前牙反.反覆盖较小,磨牙关系为中性或接近中性关系。
下颌的形态、大小基本正常,上下颌骨关系无明显异常,颏部不前突,颜面部基本正常。下颌可自行后退至前牙对刃关系。
2.骨源性
多由于遗传和疾病等因素所致,除了前牙反,并伴有颌骨畸形。可表现为下颌角钝,下颌体长,下颌支短或上颌前部发育不足。
颏部明显前突,下颌常不能自行后退。颜面多呈凹面形,有时还伴有开颌畸形。其矫治困难,单纯的正畸矫治效果不一定好,需采用外科正牙手术矫正。外科正牙手术能够一个小时矫正骨源性前牙反合,因为外科正牙技术采用的是微创技术,打开牙槽骨直接调整牙颌关系,使咬合达到最佳状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