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华医学杂志,,98(20):-.
病历摘要
患者女,36岁,小学教师,因"脸变圆红4年、月经紊乱1年"于年5月11医院内分泌科。年5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脸变圆红、腰围增粗、体重1年内增加10kg(44kg增至54kg),伴腹部及大腿内侧均出现宽大紫纹,背部出现毳毛,唇边出现小胡须,皮肤磕碰易出现瘀斑。年2月患者出现月经紊乱(初潮12岁,行经天数5~7d,月经周期28~30d),行经1~2d,经量少,周期延长至40~60d。年4月患者就诊我院门诊,查24h尿游离皮质醇(24-hoururinaryfreecortisol,24hUFC).09nmol/24h,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患者发病以来精神疲倦,自觉肤色较前加深,饮食正常,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1年体重增加2.5kg,身高无明显变矮。余病史无特殊发现。
体格检查:血压/70mmHg(1mmHg=0.kPa),身高cm,体重67kg,体质指数25.53kg/m2,腰围cm。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貌,背部毳毛增多,锁骨上脂肪垫(+),无水牛背。颈部黑棘皮征(+),皮肤菲薄,腹部、腰部、大腿根部内侧、双下肢内侧均可见紫纹。甲状腺不大,无触发泌乳。心肺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过程:由于患者门诊24hUFC水平远高于正常值,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考虑库欣综合征(Cushing′ssyndrome,CS)可能性大,因此需对其进行进一步定性及定位检查。定性诊断方面,监测患者血总皮质醇8:.52nmol/L(正常参考范围:.40~.48nmol/L),血总皮质醇0:.42nmol/L,皮质醇节律性消失,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examethasonesuppressiontest,DST)24hUFC被抑制至.72nmol/24h(正常参考范围:33.95~.66nmol/24h),考虑CS诊断明确。患者曾在未服用影响糖皮质激素测定药物的情况下1个月内24hUFC从.09nmol/24h降至.03nmol/24h(尿样的采集环节我们对患者进行口头和书面指导,嘱患者保持安静、勿激动,不要过多饮水和使用任何含糖皮质激素的制剂,并确保患者留取完整的24h尿液,从而降低其他因素对结果测定的干扰),故此后进一步监测患者24hUFC(图1、表1),发现患者24hUFC波动较大,有"三峰两谷"现象,考虑患者周期性CS。定位诊断:患者多次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10.65~11.59pmol/L(正常参考范围:0~10.12pmol/L),考虑ACTH依赖性CS。行大剂量DST,24hUFC被抑制至61.27nmol/24h,与对照日平均值.14nmol/24h相比,抑制率为91%[抑制率=(试验前24hUFC对照值-试验后24hUFC)/试验前24hUFC对照值×%],选择患者24hUFC高峰期行双侧岩下窦静脉取血(IPSS)+去氨加压素(DDAVP)试验,IPSS+DDAVP试验结果(表2)示基础中枢/外周ACTH2∶1,注射DDAVP后,中枢/外周ACTH3∶1,垂体平扫+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示垂体占位(垂体偏右侧,大小约4.9mm×3.1mm),故考虑周期性库欣病(Cushing′sdisease,CD)。
表1患者电解质及皮质醇相关指标监测
日期
尿量(ml)
24hUFC(nmol/24h)
ACTH(pmol/L)
血钾(mmol/L)
空腹血糖(mmol/L)
年4月13日
.09
-
-
-
年5月14日
.24
10.65
4.7
-
年5月15日
.03
-
5.1
-
年5月25日
1
.61
11.59
4.5
4.7
年6月1日
.72
-
3.9
9.3
年6月4日
.91
-
4.1
-
年6月9日
.19
22.44
3.7
-
年6月15日
.43
-
-
-
年6月18日
.24
6.2
-
-
注:24hUFC:24h尿游离皮质醇;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数据
表2患者双侧岩下窦静脉取血+去氨加压素试验ACTH浓度(pmol/L)
部位
0min
3min
5min
10min
左颈内静脉
17.38
-
-
-
右颈内静脉
24.20
-
-
-
外周血
14.74
15.62
18.70
22.44
左岩下静脉
.28
92.62
.46
48.84
右岩下静脉
.68
.46
.00
.48
注: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数据
注:负数表示入院前天数
▲图1患者24h尿游离皮质醇(24hUFC)及变化趋势
诊断难点
周期性库欣病可无典型的库欣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出现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不匹配的情况。
在皮质醇分泌谷值期识别和诊断困难。
启示
当库欣综合征出现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不匹配时,应注意连续观察皮质醇水平变化。
IPSS试验应在监测患者皮质醇水平变化后,选择皮质醇分泌高峰期进行测定,防止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手术治疗的时机应避开皮质醇分泌高峰期,防止出现皮质醇撤退症状。
治疗和随访:年6月18日,患者转入我院神经外科,于全麻下行"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鞍底重建术",术前测24hUFC为.24nmol/24h,术后第1天未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替代时测24hUFC为.35nmol/24h。术后病理回报:垂体腺瘤,ACTH(+)。患者术后激素替代治疗,规律随访至年8月8日,监测血总皮质醇、ACTH及体重变化如表3。
表3患者术后血总皮质醇、ACTH、24hUFC及体重变化
日期
术后天数(d)
服药情况
皮质醇(nmol/L)
ACTH(pmol/L)
24hUFC(nmol/24h)
体重下降(kg)
年6月19日
1
未服用泼尼松
.53
6.20
.35
0
年2月16日
泼尼松口服,10mg,1次/d
.84
4.69
.22
6.5
年7月11日
泼尼松口服,5mg,1次/d
96.05
2.71
.71
15
年8月8日
氢化可的松口服,10mg,1次/d
.28
4.31
.71
20
注: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4hUFC:24h尿游离皮质醇
分析与讨论患者中年女性,慢性病程,有典型库欣貌、向心性肥胖、脂肪重新分布、皮肤紫纹等脂肪代谢紊乱表现,且有高血压、月经紊乱表现,我院查血总皮质醇节律性消失、小剂量DST不被抑制,故考虑CS诊断明确。患者血ACTH升高,考虑ACTH依赖性CS。结合患者大剂量DST、IPSS+DDAVP试验、影像学检查结果,考虑CD。患者在未服药情况下24hUFC有"三峰两谷"样改变(图1),考虑患者周期性CD。本例患者住院期间多次监测24hUFC,其两次谷值间隔时间约15d,峰值间隔约20d,判断患者波动周期15~20d。目前国内报道的周期性CS患者中,除一例为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致周期性CS,其余病灶均位于垂体,其中许莉*等报道的周期性CS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根据目前已有报道,本例患者是国内目前随访时间最长的,随访时间两年余,资料记录详细。
周期性CD属于周期性CS,周期性CS在非医源性CS的发病率很低。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周期性CS的诊断需要监测到皮质醇水平至少有3个波峰和2个波谷的改变。关于周期性CS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假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炎症因子周期性抑制ACTH或皮质醇分泌、肿瘤周期性分泌ACTH或皮质醇和肾上腺疾病周期性分泌皮质醇等。与持续性CS患者相比,周期性CS因其暴露于高皮质醇血症中的时间和发病病程不一,故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本例患者CS临床表现典型,但皮质醇分泌存在波峰、波谷的分泌周期,故应属于皮质醇分泌有周期波动、临床表现无周期波动的类型。与持续性CD患者类似,周期性CD的诊断需要依赖IPSS进行定位诊断,进行IPSS的时机对于诊断周期性CD十分重要。Bonert等报道了1例周期性CD,诊断过程中,由于未重视实施IPSS的时机,在患者皮质醇分泌波谷期进行了IPSS试验,未得到阳性结果。因此,对于周期性CS患者的定位诊断,应在监测患者皮质醇水平变化后,选择皮质醇分泌高峰期进行测定,防止假阴性结果的出现。治疗方面,鞍区ACTH分泌瘤应首选手术治疗。切除病灶后因皮质醇水平下降,会出现类"糖皮质激素戒断征群",若避开皮质醇分泌高峰期则可适当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因此建议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应避开皮质醇分泌高峰期,防止出现皮质醇撤退症状。本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体重较术前下降20kg,恢复发病前体重。目前文献认为,与非周期性CD患者相比,周期性CD外科手术治疗后的缓解率低、复发率高,但机制未明。Alexandraki等回顾性分析了至年例CD病例,周期性CD患者术后缓解率为31.58%,非周期性CD患者的缓解率为52.76%;周期性CD患者复发率为21.05%,非周期性CD患者复发率仅为9.45%。因此,在术前谈话时应充分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手术风险及预后,并重视随访。
本文报道了1例周期性CD患者的诊疗经过,希望能借此提高临床医师对周期性CS,特别是周期性CD的重视。在临床上遇到临床表现与皮质醇水平不匹配的患者时,应考虑周期性CS。诊断周期性CD时应注意选择皮质醇分泌高峰期进行IPSS等定位诊断试验,治疗时应避开皮质醇分泌高峰期进行手术。由于周期性CD的手术效果不及非周期性CD,应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