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前叶机能减退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胰岛素检测
TUhjnbcbe - 2021/4/2 11:44:00
北京白癜风到底能治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60310/4784642.html
胰岛素(Insulin)是一种蛋白质激素,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其分子量为5.8kD,分泌后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为5-10min,主要在肝脏摄取并降解。先分泌的是由84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多肽--胰岛素原,在胰岛素原转化酶(PC1和PC2)和羧肽脢E的作用,将胰岛素原中间部分(C链)切下,而胰岛素原的羧基端部分(A链)由21个氨基酸连接而成和氨基端部分(B链)由30个氨基酸连接而成,两条肽链间通过二硫键结合在一起形成胰岛素(图1)。成熟的胰岛素储存在胰岛β细胞内的分泌囊泡中,以与锌离子配位的六聚体方式存在。在外界刺激下胰岛素随分泌囊泡释放至血液中,并发挥其生理作用。

图1-胰岛素

胰岛素参与调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控制血糖平衡,可促使肝脏和骨骼肌细胞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来利用,亦即将血糖转为肝糖和细胞内的葡萄糖。(图2)缺乏有效的胰岛素会导致血糖过高、糖尿病。是生物体唯一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激素。

图2-胰岛素作用路径

胰岛素的分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帮助维持空腹血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为基础胰岛素,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维持餐后血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为餐时胰岛素。餐时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控制了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其主要的作用是抑制肝脏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1](图3)通过该作用机制,血糖在任何时间均被控制在接近空腹状态的水平;对于饭后血糖值上升,1h内达峰值,约3小时回归到基础水平。

图3-胰岛素分泌

正常胰岛素分泌时相分三时相:(1)第一时相,快速分泌相,进餐5-10min后一个高峰,持续时间5-10min;(2)第二时相,延迟分泌相,慢而持久,于餐后30分钟出现一个高峰;(3)第三时相,对葡萄糖反应下降,餐后1-1.5h出现,胰岛素分泌减少至基础分泌状态。I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大部分患者胰岛β细胞发生自体免疫性破坏,导致餐时和基础胰岛素分泌均减少。II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进展缓慢,常常表现为外周胰岛素抵抗,但是也同时存在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减少,[2]因而可以出现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最终,餐后血糖水平可达到非糖尿病的生理状态时的4倍,并且在进餐后血糖升高持续数小时,以至于在下一餐前仍然显著升高。[3]检测项目中,胰岛素通常写作IRI。IRI(immunoreactiveinsulin)其显示的不是基于降低血糖作用的滴度的检测值,而是通过使用抗体进行免疫学检测的检测值。根据HISCL用于赋值的WHOInternationStandard(NIBSCcode;83/)中的定义,1IU=0.mg国际标准的人胰岛素中包含的活性成分。化学发光法与放射免疫法相比,具有无污染、无需每次进行标准曲线制定等优点,且其测定时间相对较短,重复性好,灵敏度、特异度均高,在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治疗监控方面有重要意义。以HISCL为例介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EIA法),以两步夹心法定量检测胰岛素的反应原理。生物素化胰岛素单克隆抗体(小鼠)与被检测样本中胰岛素发生特异反应,再与链酶亲和素磁性粒子结合。去除未反应物后,添加碱性磷酸酶标记的胰岛素单克隆抗体(小鼠)与磁性粒子上的胰岛素发生特异性反应。去除未反应物后,发光底物CDP-StarTM由磁性粒子上的ALP分解并发光,测其发光强度。发光强度随着被检样本中的胰岛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事先检测已知浓度的胰岛素校准品制成标准曲线,可求出样本中的胰岛素的浓度。(图4)图4-反应原理依据第五版教科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给出的空腹胰岛素(CLIA法)参考范围为4.0-15.6U/L;如在口服葡萄糖75g后血浆胰岛素水平超过60μU/ml时不可能发生微血管并发症,这时能够靠饮食控制;但如果胰岛素峰值40μU/ml,则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很可能发生微血管病变。[4]由于缺乏标准化参考系统而导致的不同检测系统测定结果间差异是很难克服的,因此对于参考范围建议各实验室依据不同厂家说明书进行验证或自行建立,以免造成临床上的误判。与此相对,不同系统检测同一项目的结果之间又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这表明服糖后同一时间血血清胰岛素(INS)、C肽(C-P)水平与其空腹水平的比值,在各检测系统间是一个较为恒定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是一个有望成为不同检测系统间可比性的指标,从而尽量避免临床应用中因单独依靠测定绝对值所带来的判断误差,甚至是错误结论。鉴于目前检测血清INS、C-P的实际情况:①不同检测系统间应使用各自的参考范围,不能混用;②服糖后各时间点血清INS、C-P水平与其空腹水平的比值,可作为不同检测系统或临床实验室间可比的一个参数。[5-6]

1.高值:胰岛素瘤、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胰岛素受体异常、家族性高胰岛素原血症、异常胰岛素血症、伴有胰岛素抵抗的II型糖尿病、库欣综合征、肝脏疾病、肥胖、女性肥胖不孕症、子宫内膜癌。

2.低值:I型糖尿病、加重的II型糖尿病、脑下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功能不全、饥饿。

(1)糖尿病分型:血清胰岛素(INS)、C肽(C-P)水平可反映INS合成与分泌功能,是评价胰腺β细胞功能和鉴别糖尿病类型的重要指标。随着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INS和C-P检测中占据主要地位。I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II型糖尿病早期为胰岛素抵抗,临床上以高胰岛素血症为主,而后期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胰岛素则下降。因此,胰岛素被用于糖尿病分型。

(2)胰岛素瘤:一种罕见的肿瘤,来自过剩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主要症状为空腹时低血糖。相较传统的外周血血糖监测,胰岛素监测具有更为直接迅速的优点,且能起到与血糖监测相互印证的作用,有助于术中肿瘤定位与完整切除的判断。因此,腹腔镜胰岛素瘤手术中胰岛素监测在判断胰岛素瘤定位与切除完全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7]

(3)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满足以下3个条件的病理。①尽管没有注射过胰岛素,却查出重度低血糖发作;②患者血液中存在大量的胰岛素(IRI);③其中大部分与胰岛素自身抗体相结合。

(4)家族性高胰岛素原血症:一种胰岛素结构基因的杂合突变,随着正常胰岛素的分泌还会同时分泌出生物活性较低的变异胰岛素原分子的疾病。

(5)女性肥胖不孕症:对女性肥胖不孕症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清胰岛素水平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如果患者的血清胰岛素水平有所改善,那么继续坚持治疗,如果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则需要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治疗效。[8]

(6)子宫内膜癌: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水平可能是导致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9]

1.存在抗胰岛素抗体(IA)、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带有这种自身抗体的人大多患有I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若存在抗胰岛素抗体,则无法正确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在治疗方面,对血糖值的管理也比较困难。

2.胰岛素制剂治疗:

胰岛素抗体与人工合成的人胰岛素以及胰岛素类似物存在交叉反应。据报道,不同的外源性胰岛素或类似物、不同检测方法、不同厂家试剂对胰岛素检测有不同的影响[10]。对于不同的厂家检测系统,可以参考厂家的文件说明,也可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年发布的EP-7-A2文件,较全面的评价临床常用的外源性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对CLIA测定胰岛素的干扰。

3.样本溶血:

溶血标本对测定结果产生干扰,随着溶血程度增加INS测定结果逐渐降低,标本溶血程度与INS测定结果呈负相关[10]。红细胞内含有INS降解酶(IDE),这是一种过氧化物水解酶,能够高效、特异地降解INS。当溶血标本中红细胞破裂,红细胞内存有的IDE释放进入血清,导致溶血标本中的INS被降解而水平降低[11]。溶血程度越严重,从红细胞释放到单位体积中的IDE越多,INS被分解得越多,回收的INS就越少,INS水平降低就越明显。临床上,溶血标本,尤其是重度溶血标本应重新抽取进行复查。

4.保存方式:

以K-EDTA真空采血管采集的血液标本,室温下无论全血还是离心分离血浆,INS均可稳定24h;若以分离胶采血管采集,以全血和血清的形式存放24h,则相对于基线水平分别降低24%和34%[12]。故若标本存放超过24h,理想的方式只能冻存。-20℃和-80℃储存3d时,其INS与即时水平偏差较为明显,被降解幅度在10%左右,3d则不再随时间延长进一步降低。故条件允许,最好取得标本后立即测定血清INS水平,或在标本冻存的3d内测定。[13]

参考文献

[1]MitrakouA,KelleyD,VenemanT,etal.ContributionofabnormalmuscleandliverglucosemetabolismtopostprandialhyperglycemiainNIDDM.Diabetes;39:-90.

[2]BellDS.Importanceofpostprandialglucosecontrol.SouthMedJ;94:-9.

[3]PolonskyKS,GivenBD,HirschLJ,etal.Abnormalpatternsofinsulinsecretionin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EnglJMed;:-9.

[4]府伟灵,徐克前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5

[5]MarcovinaS,BowsherRR,MillerWG,etal.Standardizationofinsulinimmunossays:reportofthe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Workgroup[J].ClinChem.,53(4):-.

[6]卢晋英,唐雪峰,张淑文.3种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测定血清胰岛素及C-肽结果的差异比较.山东医药[J],,55(4):60-62.

[7]司爽,杨志英,等.胰岛素监测在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J].JournalofLaparoscopicSurgery,,24(9):-.

[8]王彬.女性肥胖不孕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瘦素和血清胰岛素、睾酮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ChinaForeignMedicalTreatment,,13(22):22-54.

[9]赵小萌,岳奇芳等.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探讨[J].饮食保健,,6(36):42-43.

[10]OwenWE,RobertsWL.Cross-reactivityofthreere

1
查看完整版本: 胰岛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