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前叶机能减退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赵明可能是脑瘤的常
TUhjnbcbe - 2021/4/7 17:41:00

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千万不能轻视这些症状,因为这可能是脑瘤的常见或首发症状。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赵明说,脑瘤很危险,但人们的意识又很薄弱,对脑瘤的认识也有很多误区。“尤其是占所有脑部恶性肿瘤45%的胶质瘤,恶性程度相当高,所以防范于未然是非常必须的。而且很多人认为大脑的肿瘤碰不得,只有放、化疗才安全,其实不是这样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才是目前延长脑瘤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最好办法,特别是现在有了神经导航系统的帮助,手术安全度和疗效都有很大提高。”他说。

肿瘤太小不好找导航定位不伤脑

赵明主任说,大脑就像豆腐,肿瘤就像花生米。如果花生米在豆腐的边缘,我们拿掉它就不费力,也不会破坏豆腐的完整性;如果花生米在豆腐中间,我们想要找到它就不容易,就算找到也会把豆腐翻得稀巴烂。所以肿瘤越靠边越好做,越靠中间越难做,尤其是又靠中间体积又小的肿瘤就更难做了,在以前,体积在1厘米左右的肿瘤只能等长大到2厘米以上才好做。但是脑肿瘤等不得,每增大1毫米,对大脑的危害就增加一成,术后的功能恢复也就差一成。特别是侵犯大脑运动或语言功能区的肿瘤,多等一天,病人瘫痪失语的风险就增加一分。

王女士就是这样一个患者,前些日子头疼、视力下降、手抖,全身检查做了一遍,竟然是脑胶质瘤。“脑胶质瘤侵犯的部位不一样,首发症状也不同。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另一个是癫痫,后期表现为瘫痪。赵明主任说,特别是20岁~45岁的青壮年,是脑胶质瘤的高发年龄,如果出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对症治疗后无缓解,就应该做脑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以尽早发现脑部可能存在的微小肿瘤病变。王女士的肿瘤发现时直径有1.5厘米,不幸的是肿瘤长在脑运动区附近,位置很深。医生说要等等再做开颅手术,或者先放、化疗,而且手术后偏瘫的风险很大,可是不手术病情又日益加重,无奈的王女士找到赵明主任,赵明给她讲解了该院引进的河南省内首台神经导航系统,可以引导手术探针自动寻找病灶,能降低偏瘫的风险,于是王女士接受了手术。手术中,导航系统实时、立体地显示病灶的位置、大小、边界,并指导医生避开正常的神经、血管结构,在保证病人安全的情况下,最大范围地切除肿瘤病灶。手术顺利完成后,当王女士从麻醉中苏醒过来时,她紧张地动了动手脚——还可以自由活动。

垂体瘤不开颅鼻孔里“做文章”

据赵明介绍,垂体瘤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开颅切除肿瘤,但创伤大、死亡率高,并发症及后遗症多,如半身不遂、癫痫、垂体功能低下等,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较大的身心创伤。但在神经导航系统指引下,不用开颅,而是在鼻孔里“做文章”,不但可以摘除脑垂体肿瘤,还避免了脑组织结构的创伤,特别是避免了下丘脑及垂体柄的损伤,手术更安全。

46岁的李女士,半年前开始偶尔头痛,停经,泌乳,本来性情温和的她开始经常发脾气,家人想着可能是更年期到了,都没在意。最近李女士的视力忽然模糊了,原本1.5的视力,现在连三米外的东西都看不清了。医院开了些眼药水,可效果并不好,头痛也越发厉害了。她又到神经外科,医生替她做脑部检查,发现她的脑垂体长了一个直径2.5厘米的肿瘤,压迫上面的视神经,所以会视力下降。医院能不开颅切除垂体瘤,就找到赵明主任求治。赵明在显微镜下为李女士进行切除肿瘤手术。手术经单侧鼻孔入路,鞍底打开一个1厘米左右的口,暴露出肿瘤,将肿瘤打烂,再逐层刮掉脑垂体肿瘤。清理完肿瘤组织后,被压扁的垂体恢复原位,长期遭受压迫的视神经得以解放。术后,李女士的视力逐渐恢复正常,头也不痛了,也不乱发脾气了。

赵明说:“导航系统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切口、最便捷的手术路径,使手术的创伤降到最低。它可以指引医生避开大脑功能区和重要的血管、神经等危险区,帮助医生通过最佳的手术路径将肿瘤精确切除,最大程度避免意外发生。有导航系统保驾护航,病人术后瘫痪的几率大大降低,恢复十分迅速。”

温馨提示


  扫描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赵明可能是脑瘤的常